中新網昆明 2 月 8 日電 (王崴) 記者 7 日從云南大學獲悉,由中國-美國-德國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通過顯微 CT 掃描及計算機三維復原技術,經過數據分析研究,揭示了包括三葉蟲在內的所有三葉型蟲的祖先型特征,為三葉蟲的早期演化及生態適應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
2022 年 2 月 7 日,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劉煜團隊與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應邀在期刊影響因子:6.237 的一本名為《中國古生物學在進化研究上的重要影響》的專輯中發表了題為《在三葉蟲的腿肢出現之前:達子小盾形蟲的再研究與寒武紀類肢動物的祖先型附肢特征》的學術文章,深入研究并探討了在全球地層中廣泛分布的三葉蟲的祖先類群可能具有的形態特征。
曾在地球海洋中稱霸了 3 億年左右的三葉蟲 (Trilobites) 共報道有約兩萬個物種,如此高的分異度以及如此長時間的跨度使得三葉蟲在古生物類群中的知名度僅次于高大威猛的恐龍動物,對于三葉蟲的研究也一直都是古生物學研究中的熱點。盡管三葉蟲物種數量如此之多,但保存有關鍵結構 (如軟體附肢等) 的化石標本屈指可數?;谋4娣绞胶捅4尜|量極大地限制了古生物學界對這類動物早期演化及生態適應的認識。因此,研究人員就把眼光投向了與三葉蟲親緣關系接近、形態類似的其它三葉型蟲類動物 (Trilobitomorpha)。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距今約 5.18 億年前澄江生物群中產出的稀有節肢動物物種——達子小盾形蟲 (Pygmaclypeatus daziensis)。這一物種的化石標本目前僅發現了 15 枚左右。達子小盾形蟲體長僅為 2 厘米,由于具有扁寬體型,自 2004 年首次報道起,達子小盾形蟲就被歸入 “三葉型蟲類”。
在本項研究中,中美德國際研究小組成員使用了先進的顯微 CT 掃描及計算機三維復原技術,將精心挑選的礦化程度較高的化石標本進行高清掃描及精細復原。研究獲得的結果令人震驚,達子小盾形蟲的附肢結構比原先所知的要復雜得多:頭部附肢除觸角外,其余四對均具有特化現象,前三對的外肢呈細長桿狀,基節內側光滑,第四對的外肢呈手掌狀且具有帶剛毛的片狀結構 (lamellae),基節內側具刺;軀干附肢及尾部附肢的外肢也呈手掌狀且具有帶剛毛的片狀結構 (lamellae),基節內側同樣具刺,但內肢更為粗壯且末端爪有細刺。
基于上述新數據的分支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上述附肢形態應該是包括三葉蟲在內的所有三葉型蟲的祖先型特征,為三葉蟲的早期演化及生態適應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
本項目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 (地區) 合作與交流項目——中德合作項目資助,同時也是國家教育部 “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環境” 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建成后的又一代表性成果。云南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中德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 Michel Schmidt 為第一作者,云南大學研究員劉煜、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 Roland Melzer、美國哈佛大學副教授 Javier Ortega-Hernández 為共同通訊作者。(完)
聲明:本網所有文章(包括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edit@bio360.net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