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間的檢查結果可以互通,即便換一家醫院影像資料也可以實現共享;每一條新聞都可以追蹤到源頭,傳播過程每一環節的改動都能查詢,謠言、洗稿無處遁形…… 區塊鏈技術普及后,這些愿景也許都能實現。
不過,區塊鏈作為一項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出、落地應用、形成產業鏈需要長期的培育過程。在 “區塊鏈” 進入大眾視野之前,復旦大學的科研人員就開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產業化嘗試。
致力破解安全和效率問題
“密碼學是區塊鏈技術的地基,沒有密碼學就沒有區塊鏈?!?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闞海斌這樣解釋。
2013 年,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在國內尚屬處女地。這年,長期從事密碼學研究的闞海斌團隊就預感到了這一前沿技術的巨大價值。
他用 “一群人共同記賬” 來比喻區塊鏈技術,“每個人都有一個賬本,每個人同時記錄下所有的事情,如果有人記錄錯誤或者想要修改,很快就能被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區塊鏈技術的 “公開、透明、不可篡改” 就得以實現。
區塊鏈技術最重要的特質是去中心化。闞海斌舉例解釋道:“目前線上支付都需要通過支付寶、微信等中介,應用區塊鏈技術后,雙方可以直接支付,不再需要第三方了?!?對中介的依賴減少了,中介帶來的不安全性也就被大大削弱了。
安全和效率是區塊鏈底層技術需要突破的兩大難點,解決安全性問題正是闞海斌團隊近年來的主攻方向。在密碼學、編碼理論、算法與計算復雜性等研究基礎上,他們將屬性密碼、零知識證明、安全多方計算等密碼學技術與區塊鏈深度融合,為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不斷 “添磚加瓦”,開發了基于屬性密碼的去中心化授權認證平臺、新聞溯源,基于區塊鏈的學歷認證、跨校選課平臺,正在開發基于區塊鏈與屬性密碼的數據安全共享交換平臺等,這些成果均申請了相關的專利與軟件著作權。
同時,他們還積極參與國內外相關標準制定,成功申請獲批上海區塊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上海區塊鏈技術測試認證服務平臺,為技術的推廣做前期積累。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鄭立榮團隊也在 “啃” 底層技術的“硬骨頭”,與闞海斌團隊有所區別,他們關注的重點是區塊鏈技術的效率問題。
效率問題其實是 “分布式賬本” 帶來的副作用——因為每更新一個區塊,成千上萬個節點都要同步記錄,這個過程的計算效率較低,難以滿足現實需要,鄭立榮團隊提出并發起的 “柔性共鏈” 技術正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
“‘柔性’是相對于現有區塊鏈系統在塊鏈結構、區塊生成、共識機制、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固化而言的?!?鄭立榮團隊成員、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凌力解釋道,“柔性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因需而變,更好地適應應用需求、適配個性要求?!?/p>
凌力說,這一技術對分布式架構和計算資源進行了優化設計,意在通過巧妙手段,解決分布式計算中節點間信任和計算效率之間的矛盾。
記者了解到,更多底層技術研究成果還棲身于實驗室中,有待探索和完善,比如闞海斌團隊持續研究的零知識證明、安全多方計算等技術。這些 “離應用有點遠” 的技術,在為區塊鏈應用發展提供安全可控的技術支撐上,或將發揮重要作用。
探索產業應用
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究需要攻克系列難點,成熟技術的應用也面臨著一些制約。
闞海斌團隊成員、上海區塊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技術專家劉百祥介紹說,供應鏈管理、智慧政務、教育、公益、安監等均是區塊鏈技術的潛在應用領域,涉及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對研究者的綜合視野和產業行業經驗有極高要求,當前,復合型人才的缺乏是技術落地的一個 “絆腳石”。
“充分利用復旦大學的綜合優勢,融合多領域、聯合各行業,是攻克這一難關的有效方法,也是復旦區塊鏈研究的方向?!?劉百祥說。
闞海斌團隊近年來也在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和華虹計通正在研究的 “區塊鏈安全監管物品供應鏈數據服務平臺” 就是將這門技術應用于政務領域的嘗試。
另外,基于區塊鏈的上??缧]o修平臺也逐步成型,基于 “分布式賬本” 的特性,每所參與高校都是一個節點,每個節點的課程成績都輸入在系統里,其他節點同時保存記錄、不可篡改,同時還將學生學習經歷在鏈上傳遞和確認,終身電子學習檔案記錄、轉移、交換、認證模式已在探索中。
鄭立榮團隊也在積極探索更多應用場景。2017 年,他們將區塊鏈與物聯網深度融合,聯合中信信息、上海儀電、英格爾認證等,成立上海市重要產品追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參與商務部牽頭的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運用區塊鏈技術,保證農產品、危險品等重要產品在生產、運輸全過程中的數據真實性、可信性以及網絡安全性。
目前,該團隊還通過區塊鏈技術協會等,與上海特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一批創新企業建立合作,開展 “區跨鏈 + 物聯網” 重塑貿易流通價值鏈與全鏈管理,研究柔性共鏈網絡在證券行業的具體應用案例。
區塊鏈技術在公共政務平臺的應用也即將落地?;趨^塊鏈技術對等互連、可信存儲、智能合約等特點,鄭立榮團隊正在推動該技術與上海 “市民云” 這一 “一網通辦” 移動端總入口對接。凌力介紹說,該技術將在電子證照保全、授權使用存證、歷史記錄追溯及跨部門服務構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據復旦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武利民介紹,在復旦大學,還有不少團隊從事區塊鏈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探索方向包括稅務場景、區塊鏈治理模式、金融風控、政府管理等。
培養人才做 “開放式創新”
強化基礎研究、加快推進技術突破,積極構建區塊鏈產業生態,這一切都離不開專業人才。
以區塊鏈為核心的金融科技專業人才近幾年成為國際緊缺人才,為此,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工程管理專業中新設了金融信息管理方向,并計劃招收相關專業碩士。
闞海斌希望著力培養一些應用型人才,由他牽頭的 “本科生區塊鏈創新實驗室” 很快提上日程。根據他的設想,實驗室的準入無專業背景限制,以發揮跨專業的創造力;同時還將引入企業參與,為本科生創業提供孵化機會。
在研究生培養層面上,闞海斌所在實驗室里已有不少研究生致力于底層技術的研究,隨著區塊鏈方向的專業碩士及工程博士項目的構思和落地,從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區塊鏈技術人才培養體系正逐步形成。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底層技術的完全開源——把高效可信的區塊鏈技術,快速應用到各種實體經濟的業務中,實現多行業的跨鏈應用生態,降低廣大企業的準入門檻,服務國家技術創新?!?鄭立榮說, “這種‘開放式創新’是國際上眾多知名大學都在做的事,也是大學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p>
聲明:本網所有文章(包括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edit@bio360.net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