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發表的一項調查發現,北美 40% 的研究型大學在決定提拔誰時都會考慮期刊的影響因子。 【《自然》原文】
該調查對美國和加拿大 129 所高校的 800 多份文件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研究型機構中,約 40% 在涉及員工考評、晉升和終身職位評審的文件中提到影響因子。
這些數據表明,很多大學正在使用一種被廣泛批評為粗糙且具有誤導性的指標評估科學家的工作質量及表現。
英國拉夫堡大學研究政策負責人 Elizabeth Gadd 認為,“這表明,這些機構可能并沒有仔細考慮過想要什么樣的員工?!?/p>
期刊影響因子是衡量發表于某一特定期刊的文章在過去兩年中平均被引用次數。出版商經常宣傳這個數字,以反映期刊的質量。
同時,很多學者和評審小組已將影響因子作為判斷一項研究的質量、重要性和聲望,或者評價發表該研究的科學家的一種快速方法。
這惹惱了很多學者。他們認為,影響因子傳播了一種不利于科學發展的不健康的研究文化。他們希望高校在招聘和晉升流程中不再使用這種衡量標準。
此前研究表明,影響因子并不是很擅長預測科學家的表現,但并不清楚招聘者以這種方式使用該指標的頻率。
為掌握影響因子的流行度,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神經生理學家 Erin McKiernan 和同事收集并分析了來自北美研究機構的 864 份同考評、晉升和終身職位評審相關的文件,并在 4 月 9 日出版的 PeerJ 預印本上發表了他們的分析報告。
McKiernan 等人利用一款軟件分析了這些文件,軟件的作用是標記與影響因子相關的特定術語。隨后,他們閱讀了文件子集中的相關段落,以了解研究機構如何以及為何使用該指標。
不到 1/4 的研究機構在其文件中提到了影響因子或與之密切相關的術語,如 “高影響力期刊”。但在調查的 57 所研究型大學中,這一比例升至 40%。相比之下,在專注于碩士學位的高校中,只有 18% 提到了期刊影響因子。
在研究型高校涉及期刊影響因子的文件中,有超過 80% 的文件的語言鼓勵在學術評價中使用影響因子。只有 13% 的文件對這一指標提出了警告。
其中一些語言還傾向于暗示,高影響因子與更好的研究有關。例如,61% 的相關內容將影響因子描述為研究質量的衡量標準,35% 的相關內容認為它反映了工作的影響、重要性或意義。
聲明:本網所有文章(包括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edit@bio360.net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