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上海推動新冠病毒疫苗注冊上市 序貫接種國產 mRNA 疫苗何時成真?

中國率先開展 mRNA 疫苗研發的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 CEO 李航文告訴記者,該企業自主研發的新冠 mRNA 迭代疫苗正在老撾開展 2 期臨床試驗;在巴西,斯微生物已經獲得臨床 1、2 期、3 期的批件

2022-04-03
斯微生物:全面評估自身優劣勢、有針對性改進才能在 mRNA 賽道上保持領先

mRNA 技術開發的相關疫苗和新型療法是當下生物醫藥發展的重要前沿領域之一

2022-02-08
中美德國際研究團隊揭示三葉蟲祖先類群形態特征

由中國-美國-德國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通過顯微 CT 掃描及計算機三維復原技術,經過數據分析研究,揭示了包括三葉蟲在內的所有三葉型蟲的祖先型特征,為三葉蟲的早期演化及生態適應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

2022-02-08
丹納赫躋身 2022 年財富全球最受贊賞公司全明星榜(50 強)

上海 2022 年 2 月 8 日 / 美通社 / -- 近日,2022 年《財富》全球最受贊賞公司榜單揭曉。丹納赫憑借在支持全球抗擊新冠疫情領域的貢獻和贊譽,躋身全明星榜(50 強)。

2022-02-08
120℃下海底微生物生存秘訣揭示

英國《自然 · 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微生物學研究顯示,較高的能量代謝率使一個微生物種群能夠生活在海床下 1000 多米深、溫度高達 120℃的沉積物中。

2022-02-08
腦機接口軟件有了 “中國平臺”

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天津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教育部智能醫學工程研究中心與燧世智能、中電云腦等單位合作,聯合推出我國首個腦機接口領域綜合性開源軟件平臺 MetaBCI。

2022-02-08
非洲將建首座毫米波射電望遠鏡

即將建成的非洲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是在 SEST 瑞典—歐南臺亞毫米波望遠鏡基礎上重新設計的版本。

2022-02-08
科學家首測費米超流第二聲

科學家首次在處于強相互作用(幺正)極限下的費米超流體中觀測到熵波衰減的臨界發散行為,揭示該體系存在著一個可觀的相變臨界區,并獲得熱導率與黏滯系數等重要輸運系數。

2022-02-08
研究人員開發了能取代部分動物實驗的自組織胚胎樣體平臺

波恩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從小鼠的干細胞中生成胚胎樣細胞復合物。

2021-12-21
為結直腸癌診治提供新靶點和新藥物

浙江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醫藥學院教授付彩云課題組發現抗神經激肽—1 受體藥物治療結直腸癌的新機制,并揭示其在結直腸癌化療增敏和逆轉化療耐藥中的功能作用。

2021-10-20
科學家首測費米超流第二聲

科學家首次在處于強相互作用(幺正)極限下的費米超流體中觀測到熵波衰減的臨界發散行為,揭示該體系存在著一個可觀的相變臨界區,并獲得熱導率與黏滯系數等重要輸運系數。

2022-02-08
非洲將建首座毫米波射電望遠鏡

即將建成的非洲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是在 SEST 瑞典—歐南臺亞毫米波望遠鏡基礎上重新設計的版本。

2022-02-08
腦機接口軟件有了 “中國平臺”

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天津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教育部智能醫學工程研究中心與燧世智能、中電云腦等單位合作,聯合推出我國首個腦機接口領域綜合性開源軟件平臺 MetaBCI。

2022-02-08
120℃下海底微生物生存秘訣揭示

英國《自然 · 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微生物學研究顯示,較高的能量代謝率使一個微生物種群能夠生活在海床下 1000 多米深、溫度高達 120℃的沉積物中。

2022-02-08
中美德國際研究團隊揭示三葉蟲祖先類群形態特征

由中國-美國-德國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通過顯微 CT 掃描及計算機三維復原技術,經過數據分析研究,揭示了包括三葉蟲在內的所有三葉型蟲的祖先型特征,為三葉蟲的早期演化及生態適應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

2022-02-08
研究人員開發了能取代部分動物實驗的自組織胚胎樣體平臺

波恩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從小鼠的干細胞中生成胚胎樣細胞復合物。

2021-12-21
為結直腸癌診治提供新靶點和新藥物

浙江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醫藥學院教授付彩云課題組發現抗神經激肽—1 受體藥物治療結直腸癌的新機制,并揭示其在結直腸癌化療增敏和逆轉化療耐藥中的功能作用。

2021-10-20
Science Advances:癌細胞能調動神經系統?讓我們用它們來抑制腫瘤

以色列理工學院 (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創新的乳腺癌治療方法,基于針對神經系統的鎮痛納米顆粒。

2021-10-20
Nature Immunology:人體免疫系統是一個” 早起 “的人

晝夜節律鐘是最基本的生物機制之一,它以 24 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物的大部分生理過程。

2021-10-20
垃圾 DNA 在哺乳動物的發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過去十年的研究表明,一些基因 “暗物質” 確實有功能,主要是調節宿主基因的表達——宿主基因僅占我們基因組的 2%——編碼蛋白質。

2021-10-20
習近平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

新華社北京 10 月 12 日電?國家主席習近平 12 日下午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

2021-10-13
Stem Cell Reports:二細胞胚胎樣干細胞中特異性的組蛋白修飾模式

在二細胞樣轉換過程中表現為組蛋白甲基化狀態發生轉換的基因中,只有少數可以獲得二細胞胚胎的表觀遺傳學特征。

2021-03-03
科技成果轉化癥結何在

近年來,在社會各界齊心協力下,以科技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氛圍日益濃厚,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確定性成剛需

現在互聯網開始進入下半場,從消費領域逐步進入到實體經濟,例如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等都在加緊建設。

2020-08-19
習近平向全國廣大醫務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

新華社北京 8 月 18 日電?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醫務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

2020-08-19
200 余家新型研發機構將成湖北創新新引擎

近日,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為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湖北近期編制發布了《湖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通過系列科技創新 “組合拳”,加速優化部署產業技術研究院。

2020-08-17
院士專家為山東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

8 月 14 日,山東省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暨 2020 年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在青島舉行。

2020-08-17
李國杰院士:不能把科研當成修橋修路的 “包工隊” 來管

7 月 31 日,科技部正式公布 19 號令《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自 2020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2020-08-10
給科學家配置經紀人提高成果轉化率

當前我國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落地促進生產力發展,然而當前有許多科技成果不能夠很好地實現轉化。

2020-08-09
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臨床試驗備案情況公示 (2020 年 2 月 18 日至 2020 年 3 月 2 日)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國令第 717 號),為獲得相關藥品和醫療器械在我國上市許可,在臨床機構利用我國人類遺傳資源開展國際合作臨床試驗、不涉及人類遺傳資源材料出境的

2020-03-11
丹納赫躋身 2022 年財富全球最受贊賞公司全明星榜(50 強)

上海 2022 年 2 月 8 日 / 美通社 / -- 近日,2022 年《財富》全球最受贊賞公司榜單揭曉。丹納赫憑借在支持全球抗擊新冠疫情領域的貢獻和贊譽,躋身全明星榜(50 強)。

2022-02-08
產出一個諾獎需要多少成本

每年的諾貝爾獎成果是如何產出的?中間有哪些趣事?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我國將啟動新一輪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

據新華社電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決定實施新一輪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

2021-10-12
騰盛博藥啟動向美國 FDA 提交其單克隆抗體 BRII-196/BRII-198 聯合療法緊急使用授權申請,用于臨床進展為重度疾病高風險的 COVID-19 門診患者的治療

騰盛博藥啟動向美國 FDA 提交其單克隆抗體 BRII-196/BRII-198 聯合療法緊急使用授權申請,用于臨床進展為重度疾病高風險的 COVID-19 門診患者的治療

2021-10-09
維健醫藥與中國罕見病聯盟戰略合作,助力罕見病健康生態建設

海南博鰲 2021 年 10 月 8 日 / 美通社 / -- 2021 年 9 月 30 日(海南 · 博鰲),香港維健醫藥集團(“維健醫藥”)與中國罕見病聯盟正式簽署五年戰略合作協議。

2021-10-09
韓啟德院士: 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疫情發生初期,陰謀論、人造病毒論一度也有市場。韓啟德感到不解:“拿得出任何證據嗎?科學是需要證據的。

2020-11-27
浙江新型研發機構要搞 “大事情”

首批浙江省實驗室將在 5 年建設期內,每家投資要達到 100 億元左右。以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預備隊” 為目標,為浙江打造“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世界科創高地提供堅實保障。

2020-08-09
基礎研究與產業化兩手抓

醫院間的檢查結果可以互通,即便換一家醫院影像資料也可以實現共享;每一條新聞都可以追蹤到源頭,傳播過程每一環節的改動都能查詢,謠言、洗稿無處遁形…… 區塊鏈技術普及后,這些愿景也許都能實現。

2020-08-09
安派科生物在驗證已獲批準的新冠肺炎抗體檢測

安派科生物美國加州實驗室正在驗證一個已經被美國 FDA 緊急批準的供應商的新冠肺炎抗體設備和檢測。預期在今年下半年完成驗證并且商業化此檢測。

2020-08-08
中國生物醫藥技術協會基因檢測分會 精準醫學人才培訓班 第一期

精準醫學(Precise Medicine)是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即通過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等研究手段,對患者進行細致而精確的分型,同時根據患者具體分型的生物學機制。

2020-06-25
金州殺手案當選 2019 年度 DNA 重磅案件

年度 DNA 重磅案件項目證明了 DNA 數據庫通過真實案件解決和防止犯罪的價值。

2019-06-19
影響因子仍被廣泛用于學術評價

近日,《自然》發表的一項調查發現,北美 40% 的研究型大學在決定提拔誰時都會考慮期刊的影響因子。

2019-04-20
當 “基因剪刀” 遇上農業生產

自 CRISPR/Cas9“基因剪刀” 誕生后,生命科學領域各類研究成果相繼涌現。這一發現于細菌天然免疫系統內的工具可對真核細胞 DNA 進行迅速高效的切割。

2019-04-18
專家觀點:聚焦造血干細胞移植

編者按: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是將健康的造血干細胞輸注給放、化療后的患者,以替代患者病態或衰竭的骨髓,使患者造血和免疫系統重建

中科院院士侯凡凡:空氣污染越嚴重 膜性腎病風險越高

我國慢性腎病涉及成年人群超過 1.2 億,每 10 人中就有一位慢性腎臟病患者。

2018-04-23
專家建議將 H 型高血壓篩查管理納入慢病防治規劃

心血管病死亡是我國居民頭號死因,而高血壓是導致心血管病的重要風險因素。

2018-03-28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建議提升針灸學科為國家一級學科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天津代表團的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等 5 名全國人大代表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于“提升針灸學科為國家一級學科,加強科學研究”的建議》

2018-03-14
曹雪濤委員:細胞免疫治療和干細胞治療亟待規范

在曹雪濤看來,細胞治療產業的快速發展勢必改變全球生物醫藥產業格局,是我國醫藥產業升級發展重大戰略機遇。

2018-03-12
王辰院士:建議設立普遍的戒煙門診 納入醫保

2 月 27 日上午,國家衛計委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主題為“代表委員談健康中國建設”。

2018-02-27
“胡大一:血壓需綜合管理 患者需全程關愛”

高血壓的防制除了藥物與生物技術,也需通過醫學整合,團隊干預,對患者全程關愛。和所有非傳染性疾病一樣,需要“五個處方”。

2018-01-21